第(2/3)页 他们穿梭在图书馆里,潜心钻研;他们日夜兼程,孜孜以求。 终于,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开始不胫而走: 有人发明了新式农具,石磨被抛弃,铁犁渐兴。 有人提炼新型药品,活人无数,濒死得救。 还有人成功预测日食,天文历法,大有精进。 学院里,楚泽正专注地指点一名学生。 “轻轻转动这个齿轮,药材就会被匀速压榨。”他耐心地说,“如此一来,既节省人力,又能提高药效。” 那学生眼前一亮,连连点头。 “大人教诲,学生铭记在心。日后学成归乡,必当在村里推广此法!” 楚泽欣慰地笑笑:“好,好。有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努力,我大明的明天一片光明!” 就在这时,院子里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。 “启禀学院长,朝廷有旨!”一名太监飞快地跑来,气喘吁吁地说。 “万岁爷请学院长火速进宫,有要事相商!” 楚泽听罢,和身边人交代几句,匆匆上路。 一路风尘仆仆,不多时就进了宫城。 “万岁,微臣楚泽,参见金安。”他在殿前屈膝行礼。 朱元璋目光灼灼,示意楚泽起身。 “爱卿,你可知朕找你来,所为何事?” 楚泽恭敬道:“微臣愚钝,还请陛下明示。” “哈哈,还是当年那个谦逊的楚泽啊。”朱元璋爽朗一笑,接着正色说道:“朕找你来,是为京城的积案。你我都知道,京城连年发生米贵伤农,民不聊生。究其根源,无非两条:一是田亩单产太低,供给不足;二是储粮损失太大,流通不畅。” “今上两本奏折,都在这里。”朱元璋一指案头,只见那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两卷厚厚的奏章。 楚泽心中一动。他何尝不知京城的民生之困?但朝堂多争,群臣议论纷纷。要彻底解决,实非易事。 “微臣领旨。”楚泽抱拳道:“但这粮食增产、仓储运输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若要持久,还需从根本上革新啊。” 第(2/3)页